之前向網友分享有關「存股」與「存錢」的差異,相信在看完文章後,網友們對於「風險溢酬」已有初步概念了,以後應該不會再有,因為「殖利率」比「存款利率」要高,所以「存股」一定比較划算這種錯誤概念了。
而這篇文章要跟各位談談,金控與銀行股因為產業特殊的關係,在選擇金控或銀行股時,不應僅僅只看配股配息及殖利率;畢竟配股配息都已經是前1年的經營成果了,投資金控及銀行股至少要先學會看4大指標:
1.資產報酬率:英文稱為Return on Assets,所以很多人也簡稱為ROA,此指標主要是用來衡量公司資產的使用效率。
一般公司較常使用股東權益報酬率(ROE)來比較營運的優劣,而金融機構則常以資產報酬率(ROA)來比較營運績效,主要原因在於金融機構負債比率通常高達9成以上,股東權益佔總資產比率相當低,用ROE評價可能因舉債程度的不同而造成誤判,故改以ROA來進行比較。
一般常見計算資產報酬率(ROA)的公式有2種,第1種是:
然而,有另一派的看法認為,總資產包含了負債及股東權益,而稅後淨利因已扣除債務利息,故並未考量到分母負債產生利息的影響,故應該將利息支出再加回分子,以避免ROA遭到低估,所以就出現了第2種公式:
一般來說,兩種公式計算出來的數據不會相差太多,而國際上一般認為銀行業ROA在1%以上是較有競爭力的。
2.資本適足率(RBC):英文稱為Risk-Based Capital,所以也簡稱為RBC,主要用途是衡量金融機構自有資金及對應其所承受風險的比率,以下方公式表示:
金管會自108年以後規定,銀行資本適足率須達10.5%以上,而前述被歸類為「系統性重要銀行」(D-SIBs)的6大行在112年以前更要達到14.5%以上之目標,投資者不妨以這兩個數值來當作合格與優良的標準。
3.逾期放款比率:英文稱為Non Performing Loans(NPL) Ratio,也有人簡稱為逾放比;指超過一定期限(3個月)未正常繳納本息的放款占總放款的比率,以下方公式表示:
逾放比用來表示金融機構之放款中,可能面臨客戶倒帳的比重;逾放比率越低,表示銀行放款品質越佳。
4.備抵呆帳覆蓋率:英文稱為Non Performing Loans(NPL) Coverage Ratio,是指金融機構之備抵呆帳佔逾期放款的比率,以下方公式表示:
有些人會將「逾放比」與「備抵呆帳覆蓋率」搞混,畢竟英文的部分看起來有點相像,「逾放比」是用來評估金融機構的放款品質,而「備抵呆帳覆蓋率」則是評估金融機構承受呆帳損失的能力;「逾放比」越低而「備抵呆帳覆蓋率」越高,代表銀行的體質越好。
看了上述的財務名詞及公式介紹,相信網友對於4大指標的定義已有初步的概念了,但不知道要如何透過公式進行計算;
還好,現在是網路時代,上述的數據我們都能夠從網站上查詢,不需要自己計算,只要瞭解定義及用法就可以了,接下來,我們看看上述的資訊要到哪裡查詢。
1.「資產報酬率(ROA)」資料查詢:
這項財務指標在各大財報網站上都可以查詢的到,所以查詢方式就不再贅述;不過,筆者為了方便各位網友,將2019年台灣的金控及銀行股依據資產報酬率ROA從最高到最低做了排序,並輔以2018年及2017年的ROA數據供各位參考。
2.「資本適足率(RBC)」資料查詢:
(1)首先先進入金管會銀行局的網站
https://www.banking.gov.tw/ch/index.jsp
(2)點選「金融資訊」→「金融統計」。
(3)點選「本國銀行自有資本與風險性資產之比率」。
(4)下載「本國銀行體系資本適足率」資料。
(5)可從表中查到截至109年9月底各銀行的資本適足率資料。
3.「逾放比」及「備抵呆帳覆蓋率」資料查詢:
(1)首先也是要進入到金管會銀行局的網站
https://www.banking.gov.tw/ch/index.jsp
(2)點選「金融資訊」→「銀行業務資訊揭露」。
(3)點選「本國銀行逾放等財務資料揭露」
(4)點選欲查詢的月份
(5)即可看到「逾放比」及「備抵呆帳覆蓋率」等資料
相信網友們在學會這四大指標之後,往後對於金控或銀行類股評估能夠更加客觀,而不是只會看配股配息及殖利率;畢竟,若銀行有高額的呆帳或偏低的備抵呆帳覆蓋率都不是從配股配息能看的出來的。
如同巴菲特所說:「海水退潮就知道誰沒穿褲子游泳。」若未來全球景氣大衰退時,最後能夠穿褲子上岸的會是平時放款審慎且體質優良的金融機構,投資人投資這些金融機構的股票也才能夠長長久久。
參考資料:銀行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