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圖1.jpg

近期被投資人熱議的話題之一就是金管會擬限制「金融業配發股利」,雖然後續在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出面澄清,該案僅是研議而已,讓投資人鬆了一口氣(新聞點此);
然而早在去年的4月份,英國已開了先例,該國六大銀行宣布取消配發股息,並暫緩實施庫藏股回購以保留現金,此消息發布後也使得相關銀行股大跌(新聞點此) 。

對比這幾年,市場上名嘴及老師普遍鼓吹投資人「存錢」不如「存股」,甚至有人喊出:「敢把錢存在銀行,為何不敢把錢投資銀行?」的口號;筆者時常強調,投資需要的是理性評估,而非如同神風特攻隊式的口號投資。

「存錢」與「存股」雖然都是個人(自然人)與銀行間的往來,但在角色上卻有很大的差異,存戶「存錢」對銀行是類似「債權」的關係,而投資人「存股」則是擁有銀行的「股權」;
「存錢」的存款利率通常較「存股」的殖利率低,但「存錢」並設定定存的當下就已知道到期後可以拿到多少利息,本金也可獲得保障,然而「存股」卻存在不確定性,也因為這樣的不確定性,使得投資人要求較高的報酬,學理上稱為「風險溢酬」(註)。


就因為本身性質的不同,僅拿存股的「殖利率」與「存款利率」比較是很奇怪的事情,筆者整理出下表,讓各位讀者比較「存錢」與「存股」的相異之處:

圖2 存錢與存股.jpg

上表告訴各位一個結論:「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存股的「殖利率」比存款「利率」要高的部分,就是承擔資本市場風險所產生的「風險溢酬」。
如同有時在新聞中看到經驗豐富的馴獸師,突然遭從小養到大的老虎或獅子咬死,這是因為再精良的訓練也免除不了野獸深藏在體內的「獸性」;而資本市場就如同「猛獸」一樣,時間再長的多頭市場也免不了有一天會轉空;因此,不可因為處於長期的多頭市場,就將「風險控管」的意識拋諸腦後。

也許也有人會說「銀行錢很多」、「銀行獲利穩定」、「政府不會讓銀行倒」。

「銀行錢很多」:但以金控及銀行業負債比率動輒90%以上可知,銀行裡的錢大部分都是別人的錢。

「銀行獲利穩定」:獲利穩定不代表不會有損失,以2019年6月發生號稱史上金額最大的「潤寅集團」詐貸案,銀行就被詐貸了470億元(新聞點此) ,還有近期發生的「方悅服飾」詐貸案(新聞點此) ,以及「南豐工業」與「榮錦塑膠」跳票案(新聞點此);透漏了銀行業並非穩賺不賠的行業。

「政府不會讓銀行倒」:這句話在2020年政府確實讓其付諸實現,金管會近期宣布了6家不能倒的銀行,分別是「中國信託」、「國泰世華」、「台北富邦」、「兆豐銀行」、「合作金庫」及「第一銀行」。 
然而,持有這幾家公司股票的投資人可不要暗自竊喜,這項政策的實施,最大受惠的是存戶而不是股東;因為「不能倒」,代表未來可能會受到政府單位更嚴格的監管,使得部分較有利潤的業務發展受限;而也因為「不能倒」,要求銀行提高「資本適足率」以提高財務安全度,將讓上述金融機構面臨增資壓力,而增資後若未來盈餘無法進一步提升,將會使資產報酬率(ROA)下滑使得股價評價降低。

雖然以2020年整年度來說,因台灣受新冠肺炎影響較其他國家都來的低,所以整體金融體系仍算穩定;然而,投資如同到海邊游泳,到水深的地方可能面臨較高風險,但並不代表水淺的地方就完全無風險,畢竟,金融市場如同海象般變化莫測。
投資人切勿人云亦云,以為存股跟存錢一樣,尤其在各類資產價格都處於高檔之際,更應該衡量自身的能力理性投資並控管風險,才是在投資市場中長久生存之計。


備註:
風險溢酬(Risk Premium):投資者在投資風險較高的標的物時,會要求較高的報酬,來彌補所承受的高風險,這類額外要求的報酬率,即稱為風險溢酬。


參考資料:中時新聞網、東森新聞、中央通訊社、聯合新聞網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illiampydealer 的頭像
    williampydealer

    williampydealer的部落格

    williampy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