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圖1.jpg

前面幾篇文章介紹許多有關財報的基本概念,然而,有些網友擔心如果對於財報分析的能力不構,或財報遭到公司作假該怎麼辦呢?


俗話說:“Garbage in, garbage out.”指的就是如果將錯誤的資料輸入電腦系統,電腦自然也一定會產出錯誤、無意義的結果。


財報分析也是如此,如果分析的來源—財務報表,就已經是錯的,後續的種種分析結果當然也是錯的,當然遭到造假的財報會出現某些數據不合理的地方,但這並非今天所要討論的話題;今天要提供給各位網友的是:「財報以外的10項非財務警訊。」

1.市場謠傳有關公司或經營者的負面訊息
俗話說:「謠言止於智者」,但也有人說:「無風不起浪」;倘若公司或經營者踏踏實實,也不至於會有持續不斷的市場負面耳語訊息;像是大同集團的華映(2475,已下市),或是近期的大地雷股康友-KY(6452,已下市),其實在出事之前,都曾有過經營者與裙帶關係共同炒股或財務不透明等負面消息。
以康友(6452)來說,早在2018年就發生過董事長在高檔出貨後股價崩跌的事件,後續雖然黃董多次出面重申大力看好公司未來前景,但股價早已從500多元崩跌至100多元。

圖2 2018.jpg
而這次在董事長掏空公司並肇逃的事件爆發後,公司更是直接跌至下市。
圖3 2020.jpg
 

2.控制股東持股比率持續大降
一般來說,控制股東為了保有公司的控制權,須維持一定的持股比率,且控制股東對公司未來有信心應不至於持續出脫持股;所以若控制股東冒著失去經營權的風險持續出脫股份,投資人可能就要懷疑是否連控制股東都不看好公司的未來。


3.高層主管逢高出脫股票
近年最知名的案例莫過於以彩色手機OKWAP品牌著稱的英華達(3367,已下市),該公司是英業達的子公司,在2005年營業額曾高達1100多億元,為當時台灣第3大手機廠。
然而在2006年該公司高管隱匿訂單減少訊息,持續出脫10多億元的股票,使得股價2個月內跌幅達44%,檢方也大動作約談該公司22位主管;該公司掛牌5年股價由高點200多元跌至20多元,最後雖由母公司以溢價2成的價格併回,但投資人早已損失慘重。

圖4 3367.jpg
 

4.董事、監察人、財會主管離職或經常更換會計師
106年4月底。台灣電動代步車大廠必翔(1729,已下市)因第1季財報難產,連跌10根跌停板,股價從50多元跌至17.3元,下跌在過程中為無量下跌,投資人幾乎沒有逃跑的機會,後續檢調單位調查後,更發現財報造假、挪用公司資金炒作股價等證據;

圖5.jpg
從上圖可看到,早在爆出第1季財報難產半年前,公司即陸續出現更換會計主管、副總經理辭職、董事辭職、變更會計師…等情事;
短短半年多,最瞭解公司內部財務的人都先後棄船,投資人即應有所警覺,也許就能避開後續的股價崩跌。


5.大股東與董監事股票質押比率持續增加
所謂「董監質押」,是指公司董監事有資金需求而將股票拿去質押借錢;
雖然股票質押有可能僅因為董監事單純的理財需求,但若公司股價遭逢快速下跌,銀行為避免擔保品(股票)持續貶值造成損失,於一定價格之下會將擔保之股票強行賣出,俗稱「斷頭」,而「斷頭」賣壓將更加速股價下跌,所以大股東通常會將股價維持在一定的價格之上,甚至動用公司資金護盤。
然而還是會有股價護不住的時候,像是以前的台鳳(已下市)與東隆五金(已下市),以及近期遭斷頭的大同(2371)前董事長林郭文艷 (參考:林郭質押持股遭斷頭 大同董座自動解任聲聲急)  
這些都是著名的案例;所以對於此類營運不佳加上董監事高質押比率之公司,投資人還是小心為上。

6.衰退中的夕陽產業且轉型不順 
俗話說:「長江後浪推前浪」。隨著時代的演進,新科技不斷的被開發出來,使得舊科技持續被取代;若公司主要產品無法隨時代與時俱進,就會被淹沒在時代的洪流中。
像是以攝影器材及軟片著稱的美國公司「伊士曼柯達公司」,在經歷快速沖印的輝煌時代後,隨著數位相機及電子相片的興起而沒落,最終在2013年破產。
而今年初才申請破產的中華映管(2475,已下市),在台灣成立近50年,股票上市後價格最高曾到60幾元,其主營產品「電視映像管」市場占有率曾達到全球前三大的領導地位,然而在市場主流轉換成液晶顯示器後,不敵其他公司的競爭,公司逐漸衰敗而走下神壇。

圖6 2475.jpg
 

7.無特殊技術或專利保護,獲利卻不受景氣波動影響
此案例不得不提到雅新(2418,已下市),該公司曾入選台灣中型 100 指數成分股,民國89年~95年,每年EPS皆在3元以上的績優股,卻在爆發假帳後,經歷20多根跌停板後下市,其中除了有不少小散戶的冤魂,外資法人持股也高達10多萬張。

圖7 2418.jpg
該公司營業項目為印刷電路板、電源供應器及DVD組裝…等電子代工,民國90年~93年因受景氣影響,各大電子代工公司毛利率皆持續下滑,然而,處於同產業的雅新公司毛利率皆能維持在20%左右,每年EPS也維持在3元以上,實在啟人疑竇,而後終在96年爆發出假帳醜聞而下市。


8.業外投資失利,可能危及本業
迪士尼(DIS)由原本核心的動畫產業,逐步擴張到電視頻道、遊樂園、舞台表演及零售業務;而明尼蘇達礦務及製造業公司(3M公司)(MMM)由原本的礦業公司發展到研磨材料、膠帶、電子產品、顯示器、醫療產品及家庭產品等領域,這些都是「多角化經營」的成功案例。
然而,歷史上也有桂格(Quaker)燕麥片插旗果汁市場、美國無線電公司(RCA)進入出版業以及英國石油公司(BP)搶進採礦業,而後鎩羽而歸的失敗案例;所以企業是否應進行「多角化」,一直是管理及投資界長期爭論的議題。
不論如何,我們都要避開「多角化」經營但長期績效無起色的公司。
以燦坤(2430)集團為例,其轉投資的燦星,5年虧損超過3億元;而轉投資的餐飲業(金礦咖啡、日式甜點的日法坊、日式豬排富士印、烏龍麵店五食五心、義式餐廳樂義、喆喆蒸煮鍋及牛排純焠餐飲),3年半虧損8.5億元;龐大的虧損使得燦坤集團只能逐步退場止血,但投資人在這段期間早已損失慘重 。

圖8 2430.jpg
未來若看到公司老闆意氣風發的宣布要跨入某新領域或收購某新事業時,可別跟著一頭熱的搶進股票,在旁邊觀察一段時間,待新事業上軌道後再進行投資才是明哲保身之策。

9.持續於媒體上曝光 不務正業
公司經營者本應兢兢業業於本業上,而部分公司老闆時常曝光於周刊媒體上,表面上大談公司利多或替公司股價叫屈,實為炒作股價或替自己的股票庫存出貨,如103年的長業科技或某已下市的記憶體廠皆屬此類;投資者若碰到有此跡象的公司,最好避開為妙。


10.時常調降財測且財測準確率低
此類公司常在年初時發布營運樂觀的財務預測,而隨著時間推展逐步調降財測,藉此達到股票出貨的目的,已下市的訊碟(2491)及皇統(2490)都是箇中的佼佼者。
雖然並非所有調降財測公司的動機都是別有用心,但若非碰到景氣大幅衰退或是如同去年底發生的新冠肺炎突發事件;公司時常調降財測,不禁讓投資人懷疑到底是管理層對公司營運掌握不佳或是另有企圖;對此類公司最好也是不碰為佳。

以上這10大警訊,有許多都以「人性」的角度來思考。
董監事、大股東、高階管理人員及會計師都是人,都會想要趨吉避凶;這些人實際的行動常常比亮眼的營運數字來的重要,研究財務報表的同時可別忽略了以上所提的非財務警訊,才能使你的投資組合多一層保障。

 

重點整理:
投資人應特別注意的10種非財務警訊:
1.市場謠傳有關公司或經營者的負面訊息。
2.控制股東持股比率持續大降。
3.高層主管逢高出脫股票。
4.董事、監察人、財會主管離職或經常更換會計師。
5.大股東與董監事股票質押比率持續增加。
6.衰退中的夕陽產業且轉型不順。
7.無特殊技術或專利保護,獲利卻不受景氣波動影響。
8.業外投資失利,可能危及本業。
9.持續於媒體上曝光 不務正業。
10.時常調降財測且財測準確率低。


資料來源:Goodinfo、工商時報、富聯網、蘋果日報、今周刊、鏡周刊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illiampydealer 的頭像
    williampydealer

    williampydealer的部落格

    williampy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