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從小到大的教育中,金錢、理財等財商(FQ)一直是被傳統教育所忽略,在求學的過程中,小學可能學過:如果1台藍寶堅尼LV有4個輪胎,5台藍寶堅尼有幾個輪胎﹖高中物理可能學到:如果藍寶堅尼速度從0~100km只需要5秒鐘,請問藍寶堅尼的加速度是多少﹖而大學動力學學到:藍寶堅尼引擎輸出功率為450Kw,1小時耗油40Kg,其引擎效率為多少?

                       儘管在求學中學了那麼多數學、物理及動力學的公式,但似乎都沒有學過如何累積財富的公式。

筆者在努力學習財商10多年後,才猛然發現其實早在大學時期所學的動力學就已經有學過這樣的一個財富累積公式了,而這公式就是所謂的—質量平衡公式:「進入某系統的質量必須符合質量平衡,等量的質量不是離開這個系統就是累積在這個系統中」;而財富的累積就像是質量平衡一樣,有的人能夠在自己的財富系統(資產)中積累越來越多財富,而有的人總是入不敷出。

 

質量平衡公式是:Input—Output + Generation = Accumulation,翻成中文就是:

輸入量-輸出量+產生量=累積量;我們就以上班族為例,討論財富公式的4個項目。(圖)

圖.jpg

  1. 輸入量(input,簡寫為in):以上班族來說就是薪資收入,薪資的多少因人而異,但顯而易見的是,薪資收入越高,對於財務系統的提升是很有幫助的,而如何在職涯中逐步提升就是個人的課題;有人說:「如果想知道在公司中10年後的自己,去看看早自己10年進來的同事就可以略知一二」,這句話很有道理,在公司上班能夠破格提升三級跳成為高階主管,或是被老闆的兒子女兒看上,成為老闆的乘龍快婿或是貴婦這種情節,通常只有在網路遊戲或是演了數十集還歹戲拖棚的肥皂劇中才會出現;尤其在階級固化的時代下,大部分員工,幸運一點的是從小螺絲釘做到老螺絲釘後安全下庄,慘一點的就是從小螺絲釘做到大螺絲釘然後就被拔掉了;目前的工作普遍來說,工時長壓力大的收入高,工時短壓力小的收入低,該如何抉擇因人而異,但要時時檢視自己在就業市場上的價值,如果低估也許可以考慮換到更好的工作,如果未低估仍不滿意收入,就想辦法再進修或培養第二專長,如果還算滿意,就先好好維持這份工作吧。
  1. 輸出量(output,簡寫為out):這一個項目我把它視為一般情況下的日常開支,舉凡吃喝拉撒住…等,金額多少取決於每個人對生活品質的要求,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像某些省錢達人1個月花費8,000元(含房租)的境界,且過於拮据的生活長久下來對於健康跟身心發展反而不好,畢竟財務系統的運作應該是以中長期規劃為目的,我比較傾向要「聰明消費」,也就是達到自己可以接受的生活水平能否有較省錢的第二方案;例如:手機是現代人的必備工具,但手機有40,000元一隻的Iphone,也有一隻幾千至1萬元的平價機,若把手機當作工具,平價手機已能滿足大部分的需求,而非一定要使用蘋果手機;而每個月要支出的日常生活費等,也檢討看看是否有別的選擇或變更不一樣的付款方式,而能達到差不多的品質但節約的效果,舉例來說:在收訊品質差不多的狀況下,改用較節約的費率或是更平價的電信商(費率約可節省50%);付款改用有優惠的信用卡或電子支付(視情況可節省5~10%);購物時,藉由返利或現金回饋平台連結購物(可節省約3~5%),不要小看每個月節省的幾百元,長期下來會是一筆不小的錢;就像有人說過「人們總是高估1年能發生的改變,但卻低估10年能發生的變化」。
  1. 產生量(generation,簡寫為gen):這一項我把它視為“業外”、“非恆常性”或“非計劃性”的收入或支出,如果流入系統就是正數(以gen+表示),流出就是負數(以gen-表示);舉例來說:流入系統的項目可以是股票現金或股票股利、房地產出租收入、出版收入、買樂透的意外之財或是承接的遺產…等;而流出則可能是突然生病急需一大筆醫療費用、開車撞到路人需要賠償費用、原油期貨一夕之間變成負油價結算所需的補倉費用…等。
  2. 累積量(accumulation,簡寫為acc):每個人在生活中,經由持續的收入(in)- 支出(out)+額外收入及支出(gen)得到的結果就是財富系統的財富累積量(acc)。

 

這四項看起來相互獨立,但如果放在一起考量會更為客觀,舉個例子來說:

如果本業薪資收入扣除經常性支出(in-out)總是入不敷出,首要目標不是先研究怎麼增加業外收入(gen+),而是如何提升主要收入(in),或是節約支出(out)。

而每個人的財務問題不同,有的人賺的多花的多,有的人雖然花費不多,但因收入太少而導致入不敷出;在收入的部分,大家可參考行政院主計總處設置的薪資比較平台,輸入自己的薪資後可以看到在不同條件(學歷、年齡、性別及產業等)下所處的十分位數位置,藉由薪資水平的統計資料輔助大家做出要再進修或轉職的決定。

而支出(out)部分,有很多人想要靠存股致富(gen+),但對於初入職場的年輕人來說,先從「節約」著手可能會更有效果,舉個例子來說,如果藉由消費行為的改變,每個月節省500元的開支,1年下來就是6,000元,以存殖利率(註1)為5%的股票來說,等於需要6,000/5%=120 ,000元的本金才能達到每月節省500元的效果;如果每個月節約1,000元,那就等於240,000本金的存股效果,且存股拿到的現金股利還有可能要計入綜所稅課稅。

要另外再提醒大家的是,節約重要但效果有限,因為僅能節約到一定程度,而收入的提升卻有無限可能,如同我們可以節制物慾而由原本吃400元的套餐改為100元的便當,但卻很難由100元的便當改為每餐吃20元泡麵維持一段很長時間。

 

在業外收入(gen+)與支出(gen-)的部分,很多人都想靠投資股票或房地產快速致富,但如果那麼容易動動手指買進賣出就快速致富,又有誰想要在烈日下辛勤工作?

在市場上確實有人獲利,但更多人在市場上賠掉辛苦賺來的積蓄,只是大部分的投資人都認為自己不會是賠錢的那一個;「許多人想靠中樂投頭獎一夕致富,但卻無懼於大雷雨的天氣出門」(註2),而大部分的股票投資人總想著藉由內線買到飆股一夕致富(gen+),卻無懼於買到經營不善的公司長期套牢(gen-)。

投資需要的是充足的知識、經驗及紀律,而這需要持續的努力及時間淬鍊,在急於進場廝殺之前,不如先每個月編列一筆固定的學習費用在固定支出(out)中,挑些好書或是課程學習,可以省下不少在市場中虧損的學費(gen-)。而還有一件常被遺忘但卻非常重要的事,在累積財富系統的過程中,要避免的是突然出現一筆高額的意外支出(gen-),而使得長期累積的財富在短期間耗費殆盡,例如前面所提及的龐大醫療費或賠償費用等,這時可以藉由投保一些價廉且實用的定期險,把風險分散於固定支出中(out),就像建立起一座保護傘一樣,使財富系統在累積的過程中能相對穩定。

希望藉由這篇的概述,能讓沒有接觸過財務觀念的理工宅宅們,對於累積財富系統先建立起一個基本概念,未來再慢慢分篇說明實際的作法,希望大家在規劃自己的財富系統時能有所幫助。

 

重點整理:

  1. 不要忽略了節流的重要性。
  2. 節流固然重要,但有底限;而開源有更多可能。
  3. 在進行任何財務規劃時,務必考量風控,避免一次性的支出將長期積累的財富摧毀殆盡。
  4. 投資需要的是充足的知識、經驗及紀律,而這需要持續的努力及時間淬鍊,在急於進場廝殺之前,不如先每個月編列一筆固定的學習費用在固定支出(out)中,挑些好書或是課程學習。
  5. 網路上投資訊息真假摻雜,新手不要急著投入資金,觀察一陣子後再決定是否要仿效。

註1:(現金)殖利率 = 現金股利 / 股價;當現金股利(分子)越高或是股價(分母)越低,都會使殖利率變高。

註2:據網路統計指出,被雷打到機率約50萬分之1,中大樂透頭獎機率約1,398萬分之1、中威力彩頭獎機率約2,200萬分之1。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illiampydealer 的頭像
    williampydealer

    williampydealer的部落格

    williampy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